檢索條目 詳細內容 Search Item Detailed Content

篇章 Chapter 〈離騷〉
原文 Original Text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檢索條目 Search Item 先路
作者 Author 徐廣才(2009:52-54)
學者釋讀 Scholar's Interpretations 王逸注:「路,道也。言己如得任用,將驅先行,願來隨我,遂為君導入聖王之道也。」「路,道也」的訓釋,王逸以下極少異議。如《文選》五臣注云:「言君能任賢人,我得申展,則導引入先王之道路。」將「路」釋為「道路」,與王說同。朱熹《集注》:「騏驥,駿馬,以比賢智。言君何不及此年德壯盛之時,棄去惡行,改此惑誤之度,而乘駿馬以來隨我,則我當為君前導,以入聖王之道也。」雖未明言「路」字,然其立意與王無異。王夫之曰:「先路,前路也。」近現代楚辭學者如馬茂元、金開誠、熊任望、潘嘯龍、吳廣平、王錫榮等也多將「先路」理解成「前面的路」。除把「先路」理解成「前面的路」之外,也有學者將其理解為一種車名。楊慎說:「先路,車名。」周拱臣曰:「先路乃車名。」朱駿聲、沈德鴻皆謂「先路,前車也」。聞一多說:吳景旭云:「先路,車名。」周拱臣說同。案吳、周說是也。王者之車曰路,其專字作輅。路有大路、先路、次路。(原注:見《禮記.郊特牲》)大路王所自乘,先路次路,從者所乘,而先路在前,次路在後。先路一曰導車,次路一曰屬車。先路行於王車之前而為之導引,故曰「導夫先路」也。姚小鷗從句法、文意及禮制等方面證明「先路」當解作車名。他說:「舊說以『路』為『道路』,『先』為『路』的修飾字,當『前面』講。而『導前面的道路』這種表述,現代漢語和古漢語中卻皆不可通,故實不可取。」「本句中的『先路』祇能是被引導者。『道路』是不能被『導』的。將『先路』解為『前面的道路』不合古人語法。古人凡引路、開路的意義另用『啓』字表達。」「『導夫先路』中被導的『路』既在引導者的身後,那麼它就不可能是『前面的路』這個在引導者身後的『先路』的意義祇能另作其他解釋。」緊接着通過對文獻中關於「先路」的記載,指出「先路」的使用範圍是:西周時期的周王用車(原注:非固王用車的最高等級),春秋戰國間一般作為諸侯用車(原注:通例),春秋戰國時期可以作為諸侯國最高級別的榮譽而為國君以外的高層貴族中的特殊功勛人物使用(原注:變例)。最後得出結論說:由上述可知,作為通例,「先路」在屈原生活的時代是作為諸侯乘輿的專名而存在的。那麼,「來吾道夫先路」一語的意思就十分清楚了。來,是呼喚之詞,由下文可知,其主語不能是遠指的國君,則必然為下文的「吾」,吾,第一人稱代詞,為《離騷》的主人公,為敘述方便,可以說就是屈原。道,即引導。夫,指示代詞,指代其後的名詞「先路」,其用法如《左傳.僖公三十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中的「夫」字。先路,車名,楚王所乘,為「吾」所欲「引導」的對象。今按:「先路」當解釋為一種車名。姚小鷗論述已經很詳細,這裏從出土文獻角度略作補充。曾侯乙墓竹簡所記助喪之車中有大量的以「路」為名之車,如「大(路)」(曾侯乙墓178號簡)、「戎(路)」(曾侯乙墓179號簡)、「朱(路)」(曾侯乙墓180、181、182號簡)、「韒(路)」(曾侯乙墓183、184號簡)。儘管在簡文中尚未發現「先路」這樣的車名,但我們可以發現,「路」用為車名,在當時卻是很常見的。因此把「先路」解釋為車名應該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
文例補充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324 0
創建日期 Created at 03-05-2021 00:10 59






(C) 2021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